客服热线:4006112220
微信公众号
首页>新闻中心

团聚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我在这头,爸妈在那头

团聚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我在这头,爸妈在那头

公益君 腾讯公益 1周前

这是每年春节后,最普遍的情景。

爸爸妈妈要出门打工,骗孩子你也去收拾行李,出来我们一起走。

孩子拿着塑料袋装好小鞋子小衣服,一出门,发现爸爸妈妈已经离开……

26.png

每一次看到,都让人揪心不已。

“心都碎了,那一脸的泪水里面有多少辛酸和无奈。”

它会伴随留守儿童的整个童年时光。

网友贝塔说,爸爸在她8岁时得了尿毒症,妈妈带爸爸去北京看病。

她被扔在亲戚家,“天天数着日子等妈妈回来”。

爸妈住在北京亲戚家,当时长途电话贵,没有人让她给妈妈打电话。

她偷偷翻电话本,知道了北京亲戚的电话,趁亲戚不在家,偷偷打了电话。

“那个电话号码,我看了一遍就记住了,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我还没有忘记。”

贝塔爸爸妈妈的离开只是短暂的,但对留守儿童而言,“长久的离别”是从小就要承担的必修课。

 

爸妈为什么离开家?

“土地贫瘠,庄稼收成全靠老天的眼色。风调雨顺,则有收入,反之,一年的辛苦就会付之东流。”

外出打工,才能有钱供孩子读书。

对晓莹而言,情况更为艰难。

爸爸去世时,晓莹才6岁。当时,晓莹的哥哥正在读高一。

家里突遭变故,读高一的哥哥提出退学帮妈妈分担家庭重担。

妈妈一个人供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实在太困难了。

27.png

晓莹和妈妈

她肩上还有晓莹爸爸看病欠下的债务需要偿还。

为了赚钱养家,妈妈只能外出打工。

晓莹妈妈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重体力活辛苦一个月能挣两千七八百元。

为了能多挣点,妈妈还兼职为工地上的工人做饭。

一人打两份工,起早贪黑。

因病致贫是一部分原因,“妈妈走了”是另一部分家庭面临的困境

“9年没有见过妈妈了。”

“妈妈离开这个家的那年,湘湘8岁。”

妈妈一走,家里成了只有爸爸的单亲家庭。

爸爸不得不“抛下”年迈的父母和尚幼的孩子去城里打工。

但实际上,出去打工的爸爸妈妈们,在大城市的生活也不容易

玉玉的爸爸在一家公司做保安,今年整整20年。

公司里的同事像流水的兵,总有人选择离开,也不断有新人进来。

只有玉玉爸爸一直在坚守。

去年,终于付出也算有了回报,玉玉爸爸被提升为公司的客服主管。

金平的爸爸刚去北京也是做保安,工作相对轻松,但工资低。

他在工作之余,学习了木工,后来如愿跳槽去建筑工地当木工。

收入虽高,但他依然不敢懈怠,在北京的郊区租住在每月600元房租的平房里。

金平的妈妈也在北京,是在一家宾馆当服务员,吃住在职工宿舍,每天两点一线。

夫妻两个虽然同在北京,但在2000万人的大都市里,见一次却也并不容易。

 


爸妈为什么不回来?

金金是甘肃武威的初一学生,爸爸妈妈在北京一家电子工厂承包了食堂,全年几乎无休 。

金金一年最多只能见父母一面。

金金的爸爸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里,他学会了一手好厨艺。

退伍回来后,他一直想从事与厨师相关的行业,但在武威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一心想干出点事业的爸爸,和金金妈妈一同去了北京。

在战友的介绍下,和别人合伙承包了一家电子厂的食堂。

电子厂在郊区,周围没有学校,加之食堂的大小工作全靠夫妻俩经营,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他们只好把当时年仅10岁的金金留在了老家。

去年春天,金金上六年级,期中考试完要开家长会。

老师说,这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家长会,必须要爸爸妈妈来。

金金给爸爸打电话,希望爸爸来参加。

爸爸刚说出,爸爸很忙,金金就在电话里哭了,哭得很伤心。

听到孩子的哭声,爸爸心里一阵心酸,一咬牙,把食堂交给了妻子,立即买了火车票。

回到武威,爸爸如约参加了儿子的家长会,然后又匆匆赶回了北京。

虽然和爸爸的见面只有短短1天,但金金心里却甜了好久。

每天中午1点多,食堂里闲下来之后,爸爸妈妈都要和金金视频通话。

金金说,那是最幸福的时刻。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但现实是,外出打工赚的钱,远比在家乡务农来得多。

懂事的金金说,他能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

每天能打视频电话,长大到10岁,爸爸妈妈才离家,金金可能是留守儿童里比较幸运的一类。

28.png

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有一连串惊人的数据:

1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已死,

260万的孩子,一年连父母的一个电话都接不到……

很多时候,孩子把见父母最后的期待放在了过年。

安徽男孩小俊,爸妈离异后,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妈妈好几年没有回来。

到了腊月二十八,小俊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妈妈说:“我今年可能回不去了。”

小俊也没哭闹,第二天早上,他用一个塑料袋拧成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在自家的卫生间里头。

关注留守儿童问题6年的前媒体人刘新宇说:

孩子自杀不是因为穷困,甚至不是因为孤单寂寞,而是因为绝望。

他一定是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一个负向的答案:我活着还是死了,没有人会在意,那我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思?”

 

让人羡慕的“小候鸟”

小时候,玉玉想爸爸了,经常吵着要去见他。

后来长大些,她渐渐理解妈妈的难处。

爸爸在外做保安,妈妈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一个老人,还要去附近的园区打工。

去一趟北京的花费,是十分奢侈的。懂事的玉玉把心事埋进了心底。

暑假她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帮妈妈去地里干活。

烈日下,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她稚嫩的脸上,满身豆大的汗珠。

“妈妈一个人太辛苦了,要种地,还要打工,我要帮助她,减轻她的负担。”

相比之下,湖南衡山县的兄弟俩可能会让玉玉有些“羡慕”。

20年前,17岁的王斌跟着南下打工的大潮,去到广州打拼,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如今王斌和妻子刘敏长期在广州务工。

每到暑期,王嘉鑫和王嘉广俩兄弟都会跟随奶奶,一起前往广州和父母团聚。

29.png

5点天不亮就起床

去年暑假,一家人提前几天抢了几次硬座无果后,最后狠心买下软卧。

在王嘉广的心里,从老家到广州是一段越走越长的旅行。

这种记忆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清晰。

“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坐火车很快就到了,现在觉得火车开得好慢。”

王嘉广站在过道里望着窗外,会一直询问奶奶还有多久到广州。

第一次坐软卧的王嘉鑫有点兴奋,睡不着,去过道瞎转悠。

他碰到好几位都是南下和父母团聚的“小候鸟”。

30.png

“我叫王嘉鑫,今年10岁,来自湖南!”

“你好,大家都叫我小胖,我来自陕西汉中!”

“我是王宁,来自西安。”

车厢里,几位小朋友的玩耍打闹让车厢热闹起来。

到了广州,爸爸妈妈接上两个孩子和奶奶,一家人团聚了。

31.png

有了孩子的陪伴,让爸爸王斌在广州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要实现这样的愿望,要么我回家,要么接他们来广州,不过目前看来前者更容易实现。”

但无论如何,暑假的两个月,一家人团聚了。

 


渴望被爱

2014年,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再度引起了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在贵州的毕节市有4名独居的留守儿童。

父母早已离婚,妈妈平时不在,父亲又长年在外打工,很久没回来。

十几岁的哥哥,带着3个妹妹生活。

孩子们不去上学,而是选择把自己锁在家里。

6月9号晚上,儿童节刚过没多久,4个小孩自己服下农药自杀了。

32.png

新华社当年报道

四个孩子没有给大人们“添任何麻烦”,离开了这个世界。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指出:

自杀是个复杂现象,极少由单一原因引起。

但显然,这四个孩子选择离开最大的原因是“被留守”,没有人爱。

其实,那些在给大人“添麻烦”的小孩,实际上对美好和被爱还抱有希望。

现实情况是,我们一时很难让务工父母回家,也很难让孩子们在父母务工的城市读书长大。

33.png

面对最大基数的留守儿童人群,公益项目一直在寻求妥善的解决之道。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携手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的“幸福列车-童画车票”公益项目,计划在今年7月启程,通过回家车票的公益助力,帮助留守儿童去往父母务工所在城市,用一张火车票,让孩子与父母团聚


相关新闻

更多>
  • 人间正道 浩荡前行——习近平主席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纪实

  •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8中国慈善年会征文启动

  • “互联网+不良资产”经典沙龙圆满成功,收获颇丰!

  • 康晓光:公益商业化、政商合流阉割公益,被滥用的社会企业是其“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