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下午,“新公益 新时代 新征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举行。此次会议是自2018年12月22日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正式成立后的第一次全体大会。50位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姚洋现场为校友公益委员会全体委员授牌,大会秘书处还发出了“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砥砺同行”的倡议书。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表示,希望通过校友公益活动及内部的良好交流,结合国发院自身优势,根据现有的社会公益需求,努力尝试社会治理和社会创新实验。
著名管理学家、华为国际咨询委员会顾问田涛说:“校友公益委员会诞生在北大国发院我觉得最好不过了。”他在演讲中提出,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群体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即如何从精神层面构建企业家持续创造财富的逻辑链条。
北大国发院教授、校友委员会学术会长王超则期待,孵化“社创独角兽”的“黑马”人才在北大国发院校友委员会中诞生,或者在未来的校友群体里面,“他们为此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可能会改变整个中国公益的生态。”
北大国发院首届校友公益委员会会长、北大国发院EMBA2000级校友、《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也发表了精彩演讲。他说,这个平台的搭建,开启了我们每个人公益之旅的第一节大课。他希望让大家的共同奋斗在不远的将来开花结果,让“公益之火可以燎原”。
据悉,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的成立缘起于北大国发院校友对当下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全新挑战所产生的观察和思考。其未来发展将聚焦社会关键议题的新公益、大公益,建构以“智库研究+公益实践”为主体依托的社会创新平台,汇集北大国发院及校友的资源和智慧,围绕“社会、环境与创新”等三个发展主题来践行公益使命。
作为国内知名的商学院,北大国发院缘何推出“校友公益委员会”?国家智库与企业和企业家公益资源的聚合将释放出怎样的能量?对推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及公益行业系统化、专业化研究会带来何种影响?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中国的发展超乎想象,堪称世界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经济建设的成就相比,社会建设还是比较滞后的。当下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错综复杂,民生建设的地位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治理与创新成为促进社会正向转型、良性发展的强有力推手,在此过程中,解决社会扁平化、多元化与多中心等成为现实难题。
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重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形成了行业发展的全新格局,也促使公益慈善成为实现社会“善治”的有效路径和方式。中国民间公益向专业化、组织化、协同化的迈进,推动了中国社会治理的重构,加快了民间力量被逐步纳入政府社会治理改革的范畴。
与此同时,当下中国公益慈善资源整合能力较弱,行业认知缺乏理论建构和专业研究支撑等问题也影响了其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这表现在,绝大部分公益组织仍在以小而散的形态“野蛮生长”。行业实践的短板与专业认知深度直接相关,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智慧的深耕,更需要全面的理论体系和多维的学术研究予以支撑。此时仅凭公益慈善行业相对狭窄有限的视角和思维难以为继,中国社会大公益的进步与夯实需要推手和加持。
自建院至今,作为国家智库的北大国发院学术积淀深厚、专业成果丰硕,加之校友跨界资源广阔,使它与公益的携手同行成为必然。
1994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由林毅夫、张维迎、海闻等从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家创建,林毅夫任主任。这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2008年10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重新组建,诞生了今天以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北大国发院。2012年11月起,姚洋接替周其仁,成为北大国发院第三任院长。
“用学术推动中国进步”是北大国发院人尊崇的“学术信仰”。“北大国发院的经济学家信奉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知行合一,我们不愿只做一个纯理论的研究者,更不做简单的批评者。”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曾说。
姚洋至今记得二十年前他刚回国的时候,林毅夫见到他第一句话就说:“你要记住,我们在书写历史。”姚洋为之动容和震撼,也成为此后多年鼓舞他引领北大国发院逆风前行的“精神指南针”。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北大国发院的教授们参与了国内几乎每一场关于改革问题的重大讨论,他们在新农村建设、国企改革、电信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汇率政策、宏观调控、股市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生育政策调整等诸多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一些政策建议更是直接被政府所采纳。今天,国家发展研究院已经被公认为世界知名的智库之一。
姚洋认为,作为国家智库,北大国发院素来擅长专业性强的研究分析工作。且恰恰因为不是置身于政府系统,他们便可对政府在社会治理、政策驱动方面的得失保持客观理性地观察。而在参与政策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关注中长期问题,也会聚焦国家发展更深层面的问题。
如果在具体的公益实践中运用北大国发院教授的管理方法和研究视角,探索盘活自身拥有的丰富的跨界资源,是否可以帮助公益的提升与进步?答案是肯定的——在国家发展与社会创新的大背景下,智库的研究能力、辐射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可以为公益做得更多。这种国家智库和公益深度融合,互相促进的模式,必将推动中国公益向更高水平发展。
与此同时,北大国发院的许多校友不仅是活跃在中国经济发展一线的企业家,更是践行公益的杰出代表。他们思想活跃、富有爱心,对社会创新治理、民生福祉发展,拥有丰富的思考与可贵的实践。这群志同道合的校友们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公益而发力,其能量和效应值得期待。
程军慧(左)、余毅(右)
据介绍,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成立后,将依托国家智库,将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创新精神、有全球视野的教授、校友和企业家集聚在一起,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与创新实验,努力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城镇化、留守儿童、社区营造等多方面发声发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跨界的平台在复杂而系统的社会问题中进行案例实践;开辟富有创造力的空间,通过共同致力于行动研究凝聚共识,构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
以下为姚洋、刘京、王超、田涛的大会演讲摘要:
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希望通过校友公益委员会探讨出一些公益新路。中国这么大,虽说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但众志成城,公益的力量就能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我希望通过我们公益活动还有内部的交流,结合国发院的一些优势,根据现有的社会公益需求,努力尝试做一些社会创新实验。
比如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问题。我有一位老朋友专门研究不发达地区儿童的问题,包括成长发育和教育,最后他发现当地很多孩子没办法完成初中教育。综合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他们在0—3岁成长阶段智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城市女性在养育孩子时会想尽各种办法开发孩子的智力,给他念诗、讲故事,但这些在农村地区根本不可能做到。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30%至40%的儿童的IQ指数低于90,这意味着这些孩子的智力低下,是没有达到基本智力标准的。如果就这个问题我们能集中一些力量,做深度的思考和探讨,有了成熟的想法之后咱们可以尝试试点,把那些地区的计生干部都集中起来,给予其专业规范的培训,让他们辅助当地的妇女一起做好母婴工作。如果这个想法得以很好地落实,就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人生路行至今日已50多载,我还有机会继续与志同道合的校友们一起站在这里,修炼自我,携手公益,十分感恩。
中国人讲“慈善”,“慈”是上对下的爱,“善”是邻里之间的爱,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所说的“慈善事业”已经跟公益很接近了。公益也是市场的一种产物,做公益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贫富分化,减少社会矛盾,所以我们知道公益是社会进步的三重动力之一。社会进步的三大动力包括政府的自主改良,社会批评以及公益的推进。公益也有三方面的功能:第一是救助,第二是预防,第三是发展。但我们始终要明白一点,做公益无论是救助层面,预防层面亦或是发展层面,素来没有高低之分。
截至目前,中国的基金会已经由1981年的1家增长到今天超过7000家,社会组织总数量也已突破80万,社会捐赠热情逐渐高涨,公益的力量已经成为政府公共事业的强有力补充。未来中国公益大有可为。
北大校友公益委员会成立之后,很多相熟的朋友和校友最关心的就是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我们这次甄选出的第一批50个委员,都是充满情怀,愿意奉献,而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代表性人物。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的战略定位,就是把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战略与当下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相结合而制定的,就是要聚焦中国公益领域痛点难点问题,予以深度研发,厘清思路,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我们的校友公益委员会未来不仅可凝聚北大国发院各类公益组织和社团,扶持和助力他们践行公益的专业性研究和可持续性发展,亦可吸纳更多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共谋同创,助力建构中国“大公益”格局,合力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这份珍贵缘分诞生的同时,也开启了我们每个人公益之旅的第一节大课。希望大家珍惜缘分,努力做好这门功课。让我们的共同奋斗在不远的将来开花结果,让“公益之火可以燎原”。
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机遇。纵观整个中国公益景观我们会发现,其实学习践行和倡导公益本质是现在社会形态转变关键时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倡导是最重要的,每个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也很重要。而参与相关政策建议,其实是在这个层次以下,我认为最高层次是倡导层次,接下来是政策建议的层次。另外跟我们比较相关的就是更高的融合共生的社会形态下的领袖培养,还有社会价值投资的参与,特别是孵化社会创新等都非常重要。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应该出现“社创独角兽”,我们有阿里巴巴、腾讯和拼多多,但我们还没有真正出现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独角兽。所以,孵化社创独角兽的“黑马”人才可能就会在我们校友委员会中诞生,或者在我们未来的这些校友群体里面,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可能会改变整个中国公益的生态。
我觉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群体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能够在精神层面构建我们企业家持续创造财富的逻辑链条。
中国真正蓬勃发展也就是这十年,后面能不能持续更大规模地展开,也重在解决企业家自身精神层面的问题。很多企业家担了那么多风险去赚钱,每天996工作、997工作模式堆积起的财富王国,现在是否可以心甘情愿地捐给北大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这样的公益机构,那就必须在精神层面打通他们。有鉴于此,校友公益委员会诞生在北大国发院我觉得最好不过了。
虽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家群体赚了很多钱,40年间这种大规模的全民逐利运动堆积起我们国家的财富,堆积起很多大老板、小老板们的财富。尽管我们国家的GDP已经居世界第二,但是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群体精神迷茫、困惑、焦虑、不安全感似乎是普遍的。因为我是有发言权的,我有一大堆企业家学生,我认为我的判断是不会有问题的。那么怎么使他们能够更加振作,充满热情的去赚钱发财,同时又能够启发他们过一种平常的、简单的、乃至于俭朴的生活,与此同时,他们又很乐于把自己赚到的财富的一部分、或者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把财富大部分捐给社会大众,是中国的学界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更多的要从“道”的层面打通财富创造跟财富的运用、包括财富的捐赠这样一个大逻辑,这个大逻辑我认为能够打通,也必须打通。唯有如此,中国的企业界才能完成精神上的涅槃,中国经济才能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逻辑和精神逻辑层面持续地发展下去。
因此,北大国发院作为国家顶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它已经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个使命,而校友公益委员会在其间要付出的努力和实践自然也就会更多。
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校友公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倡议书
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砥砺同行
今天,当我们在讨论社会的改革和创新时,当我们沉浸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成就”中时,一些较为复杂的新社会问题已经产生,财富越来越高度集中,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利己主义快速扩张,信息技术带来文化冲突……
“子欲为事,先为人圣”,作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校友公益委员会,我们秉承“北大精神 社会情怀 聚焦公益 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国家高端智库为依托,“中西合璧,知行合一”,凝聚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创新精神、有全球视野的教授和精英校友,以创新的组织形式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与公益实践;焕发自身活力,整合社会资源,在跨界的开放式平台上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问题深入调研,凝聚共识,提升效率,解决痛点,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作出贡献!
我们坚信,无论在怎样的体制与机制下,任何一种组织或者个人,必须放弃短期或者部分利益用于帮助他人,公益力量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春潮澎湃处,扬帆奋进时。作为北大学子,特别是作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校友公益委员会的发起委员,我们倡议推动更有尊严、更有价值的生活;我们倡议无论在怎样的科技与教育背景下,必须坚守关爱生命、敬畏大自然的人文价值观;我们倡议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梦想,参与公益行动,奉献社会担当!我们倡议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时代的召唤,不负使命、携手奋进,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砥砺同行!
- END -
作者/ 文梅 责任编辑/ 高文兴 排版/ 吴丽萍 公益时报原创内容